工作报道 | 公 告 栏 | 组织机构 | 党建工作 | 关工委 | 老年园地 | 政策问答 | 健康沙龙
 
你的位置: 老年园地 >> 正文
 
  浏览文章 【加入时间:2024-11-28 09:21:37】 【访问量:
快 捷 操 作
 

大医,难以割舍的长子情怀

 

在辽东半岛的南端,有这样一所大学。它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诞生,为人民军队输送了数百名战地军医;它在燃烧着激情的岁月里成长,为祖国大地造就了数千名又红又专的白衣天使;它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涅槃,为国内外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医学人才。它不是“211”院校,却在国内近千所大学排名中跻身进前一百;它没有被列入“985工程”,却在参加的八次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中斩获特等奖四次,一等奖二次。这所大学就是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在解放区建立的第一所正规医科大学。它是“第一所”,是长子。之所以说它是“正规”的,不仅仅是因为它培养本科学历的医学人才,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共产党亲自建立起来的“人民的正规大学”。正如建校之初中共旅大市委明确规定的那样,它的正规在于它“首先要遵循‘科学与政治结合’‘为人民服务’‘和人民打成一片’的精神,以培养为人民服务,从事新中国建设事业之科学专门人才为宗旨”。红色基因在建校伊始就已注入到大医这片热土之中。学校的早期领导人王布君、沈其震等都是我党在战火中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他们既是信仰崇高、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又是卓有成就的医学专家。医学博士沈其震是经刘少奇和陈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周恩来之命来大医工作的。他把大批追求光明和进步的专家、教授引入大医。他们的辛勤耕耘使植根于大医的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大医精诚,硕果累累。大医在国内首创了中西医结合《新急腹症学》,培养了一大批像“人民的好医生”潘恩良那样的白衣天使。1969年,为了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建设大三线的伟大召唤,举校迁往贵州,组建了遵义医学院,为大西南人民送去了健康和温暖。

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大医凤凰涅槃而重生。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大医复建四十周年。这四十年,是大医又一次从无到有的四十年,是大医又一次艰苦创业的四十年,是大医腾飞的四十年。从托儿所办大学、在马路上上课,到具有占地186万多平方米的美丽海滨校园;从一个最初仅有百余人教职工,不得不外借教师上课,到现在拥有正副教授160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8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00余人;从最初仅有一个专业,最困难时只招40名学生,到现在成为一所拥有在校研究生4500人、本科生7600人、外国留学生1100人的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和哲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作为辽宁省的一部分,大医人有着难以割舍的长子情怀,大医人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遥想1978年大医复建之初,大医人在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关怀和积极支持下,直面困难,不畏险阻,从头做起,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校的复建之中。正如大医的老院长吴功侃教授所回忆的那样,“于1978年12月18日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医在原校址复办’,(原大医流散在)全国城乡的干部、师资很快汇集大连,在仅有一所医院和托儿所的家底上,进行了只争朝夕的艰难复杂的复校工作。其人其事、一情一景,今日想起仍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那是一种大医人‘校魂’的喷发,那是对祖国卫生教育事业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那是一种大医人校风的展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在这年12月的后半个月,78级106名新生按时报到开学。上课在托儿所、医院仓库临建的教室,做实验在市内某医院的地下室,体育课在马路。拳拳大医学子是大医的骄傲,这批学生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铭记初心,不辱使命,奋发图强,努力拼搏。他们在1983年3月卫生部组织的44所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统考中,以平均84.5分的成绩,高出全国平均分数近2个百分点,被卫生部列为考试成绩的第一档次。第二年79级在统考中平均成绩进入前三名。这就是大医人的精神。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大医全体师生员工含辛茹苦共同努力,经过15年的拼搏,1993年学校已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三千人办学规模,研究生超过200人。学校已经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教学科研医疗都有相当高水平的提高型医科大学,成为辽宁省重点高校之一。据时任党委书记孙又珊同志回忆,1993年6月8日《科技日报》刊登了“中国大学评价”一文,这是由全国203位资深专家对全国614所本科大学作的评定报告。大医出人意外的排名第90位,甚至超过一些资深的老校。文章还对编制和经费的单位产出做了分析,大医编制人均得分在全国非重点高校中排名第四;万元经费产出得分则名列全国第一。这说明,大医人在物资条件比他校差得很多的情况下,干出了成效比他校大很多的事。大医再一次名扬四海。

1994年1月17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这标志着学校开始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快车道。1988年国家教委医学教育司王镭司长来校视察,他深有感触地说:“大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大连重新复办后,条件那么差,竟然发展这么快,真是奇迹!”。王镭司长所说的奇迹绝非是一句一般的美言,这是货真价实的实话。这正是对大医人长子情怀的抒发,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大医精神的体现,值得让所有大医人自豪和骄傲。

2007年学校搬迁到风光秀丽的新校区。这是团结奋斗、再创辉煌的战场,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殿堂,求实求真创新的平台。清新的海风抚摸着大医人海纳百川的心胸,崭新的楼房展示着大医人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绿树草坪抒发着大医人爱校敬业、百折不挠的奋斗意志,一座座小山就是大医人为党为国辛勤付出的历史丰碑,这里的每一条曲径都是通向未来、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起点。

2014年临床医学专业国家认证评估组来校进行认证评估工作。评估组对学校进行了全天候、广范围、多视角的考察。认证评估组组长柯杨教授在总结报告时深深地被精诚大医精神所感动,她脱稿说了三个没有想到:“没有想到地方院校有如此好的办学条件,没有想到大医有如此好的临床老师,没有想到大医有如此可爱的学生。”是的,大医是辽宁省属高校,无处不体现出独一无二的“辽宁精神”。对于大医人来说,这三个“没有想到”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践行了,它是一代代大医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果实。这足以说明大医的红色基因是深深地植根于大医这块热土中的,大医精神是代代传承光大的,大医人的长子情怀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大医的发展也进入了腾飞的新时代。我们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有党对学校的坚强领导。学校有配套齐全的管理制度和队伍;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有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有一只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培养提高举措;有较为充足的教学科研资源;有不断改革创新的人才培养过程设计与措施;有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发展战略;有稳定的各种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已有国家级专业3个,省级专业8个;国家级与省级教学平台24个;国家级与省级课程48门;学校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或实验室40个。学校还有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项目和独特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大医人初心不改、长子情怀不变。大医腾飞的又一个里程碑已经高高耸立,大医人再一次整装待发。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是几代大医人的梦想和追求。这一梦想的实现指日可待,因为我们是大医人。

作者:赵宝昌

↑回到顶部 

上一条:青春无悔 奋斗无价
下一条:山乡巨变民心暖
编辑:王妮
   
 快 速 返 回 
 
处长电话
 0411-86110111
 
办 公 室
 0411-86110112
 
党建工作
 0411-84722212
 
退休工作
 0411-84720122
 
离休工作
 0411-86110112
传真
0411-86110120
相关链接: 中国离退休网 |  中国老年网 |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  中共辽宁省委老干部局 |  中共大连市委老干部局 |  全国离退休人才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举报中心 |  旧版入口 | 
Copyright © 2006-2013 Retirement Affairs Division of Dlmedu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大连医科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旅顺南路西段9号    邮编:116044